请点击标题下方的“光明微教育”关注我们,了解更多动态~
母语是每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。
然而在社会生活中,
很多人对母语的使用还是错误频出。
我们特邀《咬文嚼字》杂志主编黄安靖撰文,
分析10余年来的语文差错,
以在国际母语日刚刚过去之际,
再一次提醒我们热爱母语、敬畏母语。
下面是一个语文水平的小测试,大多数人都错过,你敢来挑战吗?一起玩起来吧~
正确答案在文中找哦~看看自己做对了多少!

自2006年开始,《咬文嚼字》每年发布年度“十大语文差错”,至2016年,已连续发布了11次。
通过梳理不难发现,10余年来《咬文嚼字》发布的“十大语文差错”,可谓“丰富多彩”:
有时政领域的,如“两会”召开期间“议案”“提案”混淆(2014年);
有经济领域的,如“一篮子货币”误为“一揽子货币”(2016年);
有文化领域的,如“文职干部”误称为“文职将军”(2013年);
有教育领域的,如高考作文题将“英国作家戈尔丁”误为“美国作家菲尔丁”(2013年);
有体育领域的,如“发角球”误为“罚角球”(2015年);
有商业领域的,如“黏豆包”误为“粘豆包”(2016年);
有卫生医疗领域的,如“综合征”误为“综合症”(2015年);
有司法领域的,如“服法”误为“伏法”(2013年);等等。
有读音错误,如“发酵”的“酵”误读成xiào(2012年);
有用字错误,如“胡蜂蜇人”误为“胡蜂蛰人”(2013年);
有用词错误,如“其间”误成“期间”(2008年);
有成语运用错误,如把“首当其冲”理解成“冲在前面”“首先”(2009年);
有引文错误,如告子的“食色,性也”被当成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引用(2006年);
有语法搭配错误,如“念紧箍咒”误为“戴紧箍咒”(2007年);
有数字用法错误,如“七十几美元”误成“70几美元”(2014年);
有计量单位错误,如“英寸”误成“吋”(2007年);等等。
差错涉及语文生活的方方面面,几乎涵盖了语文差错的所有类型。语文差错的泛滥之势,由此可见一斑!
近几十年来,语文运用状况不尽如人意。“无错不成书,无错不成刊,无错不成报”,几近成为语文生活的常态。

江苏东海县和平路小学在国际母语日开展了“学经典 爱母语”活动。张开虎摄/光明图片
这种状况,绝非单一原因使然。个人认为,在诸多原因中,以下几方面是十分突出的:
一是态度问题。《咬文嚼字》曾开展过“咬嚼名家博客”活动,以新浪博客上的12位名人为“咬嚼”对象,其中有人的差错率竟然超过20/10000。
低级差错多得到了惊人的程度,如“令你们自豪”误成了“另你们自豪”,“见人不救”误成了“见人不久”,“日理万机”误成了“日理万基”,“剖腹产”误成了“抛腹产”,“脱缰之马”误成了“脱疆之马”,“总理”误成了“经理”,“孔夫子”误成了“孔天子”,等等。只要稍稍用点心,这些差错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
然而,它们竟“堂而皇之”地大量出现,这无疑是态度粗疏所致,说明相关人等毫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。
二是管理问题。为了弄清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,《咬文嚼字》曾在全国范围内调查过几家颇具影响的大型出版机构。结果真让人大跌眼镜!为了追求出版利润,不少出版社竟然撤销了校对科,而把校对工作交给外聘人员完成,甚至还有出版单位没有校对环节,根本不校对。
编校是一种很专业的技能,系统地学习编校知识,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校技能训练,是必不可少的。但有一些出版单位为了降低成本,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培训。
还有一些新组建的出版集团,居然未设立监管出版物质量的管理部门,对所属出版单位缺乏编校质量的有效监管。在这种状态下,如何保证出版物的语言文字运用质量?
三是教育问题。中国文化传统,其实是非常重视“语文”教育的,“小学”(文字、音韵、训诂)一直是旧式教育的基础。
自清末民初,我国迈入了现代教育阶段,但旧式教育中对“小学”的重视传统并未被抛弃,语文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。“文革”期间,教育体制遭到严重破坏,教育教学活动几乎处于全面瘫痪状态,语文自然难逃其厄。

20世纪80年代以来,教育教学秩序虽然恢复了正常,但由于对“数理化外”等科目的过度偏重,严重挤占了语文教学时间,甚至出现了严重轻视母语教育的倾向。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,语文教育或遭到破坏,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,而在这个时间段成长起来的人,正是现今语文生活的主体人群。语文没学好,中国直播网,要想准确、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,难度可想而知。
遏制语文差错泛滥,推动语文规范运用,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,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做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在所有工作中,我们认为,重中之重是激发国人的规范意识,唤醒国人对母语的敬畏之心。只有先把这项工作做好,其他工作才能顺利展开,才能取得真正实效。
《咬文嚼字》发布年度“十大语文差错”,重点关注重大新闻、热点事件报道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。
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,开幕式用《论语》中的名句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欢迎全球来宾,有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却将“乐”误读成“了”;
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在介绍他的作品时,《天堂蒜薹之歌》多被误为《天堂蒜苔之歌》;
2016年,体育明星林丹发出一条个人道歉微博,其中将“作为”误成了“做为”,等等。

这些差错,均被列入当年的“十大差错”榜单。我们这样做的目的,并非“炒作”,而是想以此方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让语文规范运用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,让热爱母语、敬畏母语成为全社会的“集体意识”。
#p#分页标题#e#这是减少语文差错、推动语文规范运用的前提。
但愿能心想事成!

光明微教育解读教育中国
点击下方关键词,你会有意外收获
乡音|武亦姝| 飞花令| 师生关系| 评职称| 两个一流| 老师,光环下的“一地鸡毛”| 陈宝生| 陈平原| 教师考评
内容来源:光明日报
图片源于网络
制作:柴如瑾 邢妍妍
你还会喜欢:
光明学人:
光明学人 中国学术
光明特色 人文表达
光明讲坛:
“不求标新立异,中国直播网,但寻实事求是。
祈愿思想灿烂,又望文才熠熠”
特别声明: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,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直播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zbh.chinazhibo.tv。